陈赓故居,坐落于湖南湘潭龙洞乡泉湖村的杨吉湾,展现出一派宁静而致远的乡村风光。故居坐东朝西,背靠着青翠的山峦,面对着碧波荡漾的池塘,构成了一幅和谐宜人的山水画卷。在屋前的地坪旁,有一个面积不足半亩的堰塘,清澈的水源不仅满足了日常饮用的需求,还为农耕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灌溉。这里,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陈赓将军的伟岸身影。
大门两侧的对联“德循羊祜,源绍吉安”蕴含深意,彰显了陈赓家族的深厚底蕴。这座故居由陈赓的祖父陈翼琼所建,他是一位在湘军中屡立战功的副将和武显将军。辞官后,他回到故乡,精心修建了这座住宅,并购置了田地,为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树长荣”的牌匾,由曾国藩应陈翼琼之请,亲笔题写,寓意着家族的繁荣与昌盛。
“变”字中堂,同样出自曾国藩之手。
“功德无量”的牌匾,则是由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亲手题写。
1927年初,毛泽东在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期间,曾深入湘乡进行调研,并在陈赓的家中留宿。在那里,他与陈道良老人进行了彻夜的长谈。当毛泽东获悉陈道良的三个儿子以及女婿谭政都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时,他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陈赓故居的左侧,曾有一间客房,那是谭政少年时代读私塾时的居所。谭政与陈家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父亲谭润区与陈赓的父亲陈道良不仅是同为教书的密友,更曾是彼此的老师。谭润区在东山高小担任教员,而陈道良则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私塾教师。谭政10岁时便寄宿在陈家,并在陈道良的私塾中研读四书五经。与此同时,陈家的四妹陈秋葵,活泼可爱,与谭政自幼便形影不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父母的见证下,他们最终结为连理。
谭政在1927年踏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投身于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之中,成为毛泽东的首任秘书。在解放后的岁月里,他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同时还是八届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1955年,谭政被授予大将军衔,彰显了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卓越贡献。
陈家长工许克祥,湘乡县东郊乡出身,自幼家境贫寒却性格坚韧。年仅12岁时,他便随父学习推子技艺,每年冬夏两季都会前往陈赓家做长工。后来,许克祥担任国民革命军第35军33团团长,驻守长沙。1927年5月21日,他发动著名的“马日事变”,查封工人纠察队,攻击农会,并搜捕了3000多名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造成百余人伤亡。自1929年起,许克祥多次参与对红军的围剿行动。最终,他于1967年在台湾新竹逝世。
陈赓,这位杰出的军事家,自1903年诞生至1961年离世,他的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陈赓参与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等重大战役,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在1927年,他勇敢地参加了南昌起义,展现了其坚定的革命立场。随后,他在1928年担任上海中央特科的重要职务,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进入中央根据地后,陈赓历任红军第一步兵学校校长、中央纵队干部团团长,并亲自参与长征的艰辛历程。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以及二野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要职。此外,他还兼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以及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展现了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全面才能。
1950年7月,陈赓作为中共代表受邀赴越南,助力越南军民抵御法国的侵略。随后,他又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三兵团司令员,以及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等要职。在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是对其卓越成就的肯定。